- 首頁
- 方丈的話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當時,外國列強入侵,飽受長期戰亂的難民湧入香港,為香港帶來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佛教和僧人亦隨之南移來到香港,在山林之間,築靜室,修茅蓬,相繼建起了一個個「小茅蓬」、「小靜室」,過著簡樸、清淡的農禪生活。據永明法師在《香港佛教與佛寺》的統計,至1941年香港淪陷前,在大嶼山修築的茅蓬、靜室約有94間之多,其中,大悅、頓修和悅明三位禪師所建的「大茅蓬」,最為著名。
1924年,紀修和尚由鎮江金山寺來港,在寺內僧衆的懇請下,住持「大茅蓬」,並將「大茅蓬」改名為「寶蓮禪寺」,後人稱大悅、頓修、悅明三位禪師為「寶蓮禪寺」的開山祖師,紀修禪師為「寶蓮禪寺」第一任住持。
第一任住持紀修大和尚開山種地,招賢納眾,奠定了香港佛教「農禪生活」的模式。戰亂歲月,第二代住持筏可大和尚以非凡的魄力,建寺安僧,立規訓眾,辦學興教,為寶蓮禪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第三任住持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弘法安僧的事業,廣結佛緣,成就無量善事,接引無量眾生。第四代住持慧命大和尚順應時代的發展,從內地迎請《乾隆版大藏經》,結束了內地與香港佛教界30年中斷往來的局面,開展中港兩地佛教界的積極聯系,並為中國佛教界支援與捐助寶蓮禪寺建造天壇大佛奠定了良好基礎。第五代住持聖一大和尚領眾熏修,興建天壇大佛,提升了香港佛教界在國際文化藝術上的地位。第六代住持初慧大和尚推動大型弘化講座,化世導俗,利益社會大眾。第七任住持智慧大和尚勵精圖治,修建功能齊全的萬佛寶殿,與天壇大佛相互呼應,使得寶蓮禪寺成為一個集佛教文化、園林景觀、雕塑藝術、傳統與現代化於一體的綜合性佛教聖地;興建 300多所希望工程學校,支援國家「以教育興國」的政策。
寶蓮禪寺經歷了農禪並重、秋期傳戒、樹立家風、造就僧才、公益慈善、弘法利生、建造大佛、萬佛寶殿等時期,迄今已有百年。而今,資訊化時代已經來臨,寶蓮禪寺將以此為契機,以新理念、新技術開發中國佛教網路慕課(CBM,Chinese Buddha Mooc),探索佛教教育新模式,弘揚正法,樹立正見,光大正教。
寳蓮襌寺的發展是香港歷史的一環,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支持。期盼香港民眾一如既往,支持寶蓮襌寺在弘法、教育、文化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共襄盛舉,再創輝煌,造福香港,利益大眾。
謹祝各位身心健康,如意吉祥!阿彌陀佛!
釋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