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住持

寶蓮禪寺自開山以來,經八代住持百年來的不懈努力,建叢林、興道場,使禪寺從香港大嶼山荒僻山林中的一間石室、茅蓬,發展成為當今集佛教文化、園林景觀、雕塑藝術、傳統與現代化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下文略述寶蓮禪寺八任方丈的生平簡歷和他們作出的主要貢獻。

禪燈傳香江的開山祖師
1906 - 1924

1906 年,大悅、頓修和悅明三位禪師從江蘇省鎮江市金山江天襌寺輾轉遊歷至香港大嶼山,喜見群山圍繞,靈氣馥鬱,高山中有一大片平原。雖然長滿荊棘荒草、人跡罕見,卻清幽寧靜,是為最宜修行辦道的地方。於是三位禪師於是披荊斬棘,建小石室,開山種地,自耕自食,用功修道。其後,出家僧眾嚮往這清幽之地,聞風而至,合力蓋搭大茅蓬,故初期命名為「大茅蓬」。大茅蓬成為寶蓮禪寺的雛型,香港禪門十方叢林的規範也從此創立。後人把這幅平原名為「昂平」。

1924 年,紀修和尚由金山江天襌寺來港,被大悅、頓修、悅明三位禪師及大眾禮請主持「大茅蓬」,是時,「大茅蓬」改名為寶蓮禪寺。大悅、頓修、悅明三位禪師成為寶蓮禪寺的開山祖師,紀修和尚為寶蓮禪寺第一任住持。

在香港佛教近代史上,大悅、頓修、悅明三位禪師最早將近代江浙叢林制度帶入香港,從而奠定了香港佛教「農禪生活」的模式,開闢了香港近代佛教叢林的先河。香港佛教也由此道接千載,傳播至今。寶蓮禪寺在近百年香港佛教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農禪並重的紀修大和尚
第一任住持
1924 - 1930

紀修和尚自 1924 年被推選為寶蓮禪寺第一任方丈以來,效法金山江天襌寺的清規制度,招賢納眾,開山種地,置法器,同耕同修。前來襌寺的共住同參僧眾漸漸增多,紀修和尚遂擴建大木屋為禪堂,每天坐禪跑香,一切清規儀軌,悉依金山江天襌寺規範。「農禪生活」的模式在香港生根。

佛教初傳香江,建立清淨僧團,續佛慧命,成為佛教界的頭等大事。1925 年秋天,紀修和尚依循祖制,在寶蓮禪寺初次舉行傳戒法會。1928 年,紀修大和尚興建舊大雄寶殿「大圓滿覺」,供奉釋迦牟尼大佛及迦葉、阿難二尊者金像。興建大殿時,山中各小靜室出家二眾齊心合力鋪設階磚,為十方叢林各盡一分力量。1929 年又陸續增建方丈室、客堂、五觀堂等。紀修大和尚經過數年的悉心經營,禪寺基本設施齊備,仰慕道風而登山歸依出家衆絡繹不絕。

紀修和尚於 1930 年秋期傳戒圓滿後退居,專心修行。1938 年往生,火化後,得舍利子一小杯,如芝麻黑色。

在香港「茅蓬佛教」時期,紀修大和尚主要貢獻包括開啟寶蓮禪寺秋季傳戒法會的先河,續佛慧命;建「大圓滿覺」、五觀堂、方丈室和客房,使得禪寺初具規模。分散的茅蓬以寶蓮禪寺為核心,漸漸形成了統一的「茅蓬佛教」中心;效法金山江天寺的清規制度,開山種地,自耕自食,坐禪跑香,常年不綴, 香港佛教向著以禪宗為主要流派的方向演化。

魄力非凡的筏可大和尚
第二任住持
1930 - 1972

筏可大和尚於 1893 年 11 月 15 日出生,俗家姓李,名寶生,是廣東省南海縣人,出家後法名昌其,字印載,號筏可。

1912 年,筏可 20 歲時决意出家,在西江鼎湖慶雲寺依鑑航大師求請剃度出家。同年冬天,鼎湖山傳戒,他依穀琳老和尚受具足戒,之後入丈室任穀琳老和尚侍者。翌年,老和尚賜法號筏可,並先後任客堂、庫房等職務。

1924 年,筏可法師遊歷至香港,在青山屯門樨香園附近建一靜室「如是居」。筏可法師在「如是居」坐禪閱經,頗受清靜法樂。翌年,陞座講經,聽者欣然。

至1930 年,寶蓮禪寺開山住持紀修老和尚,於秋期傳戒完滿後退居。紀修老和尚與觀清、妙參、顯奇等諸山長老一道,恭請筏可法師出主寶蓮襌寺法席。筏可法師辭不獲已,以責無旁貸,遂膺重任。當新舊住持交接時,移交款項僅 22.4 元港幣,而當時寶蓮禪寺常住眾數十,僧多粥少,維護至為艱難。

筏可法師出任住持後,著手籌建十方叢林。相繼興建禪堂、客堂、地藏殿、真香閣、指月堂、韋馱殿、彌勒殿、般若堂、清心堂、妙德樓、愛道堂等殿宇樓閣。與此同時,筏可大和尚領眾冬參夏學,講教參禪,並依祖師規範,農禪並重,及依例三年傳戒一次,以續佛門慧燈。筏可法師建寺安僧,立規訓眾,辦學興教,為寶蓮禪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3 年,青山寺開山住持顯奇老和尚圓寂,監寺了幻法師及兩序大眾,禮請筏可法師出任青山寺住持。自此,筏可法師同時兼任青山寺和寶蓮禪寺住持。

1934 年,筏可法師在大嶼山創辦「嶼山佛學院」,延請留港法師、居士任教,培育僧才。

1938 年,鼎湖山慶雲寺兩序推選住持,筏可法師出任慶雲寺住持。

1941 年,香港淪陷,大眾多往內地逃難。大嶼山和青山大眾發生缺糧危機,筏可法師為解決危機,請命化緣,遠赴廣州灣(即今日湛江)講《彌陀經》,化得5000港元匯回,度過糧荒。

1942 年,筏可法師第二次住持青山禪寺,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創辦了一所青山佛教義學院,培育貧困家庭的適齡學童,抗日戰爭結束後,更擴充校舍,增加設備,禮聘優秀教師。由於辦學成績優良,佛學院成為香港政府津貼經費的學校。其後,筏可法師又將他歷來所積淨資,捐獻出來籌辦大澳義學。

1945 年,香港光復。筏可法師繼海仁、倓虛、茂峰、顯慈諸法師之後,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連任四次。1952 年,筏可大和尚辭去寶蓮禪寺方丈一職,退居「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師被推舉為寶蓮禪寺第三任住持。

1953 年筏可大和尚復任住持。

1956 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改董事制,筏可老和尚為首任董事長。

1958 年,《大嶼山誌》出版,該書對大嶼山佛教寺院與名勝作了全面考察,收錄了當時的大德居士事蹟和藝文創作。

1962 年,適逢老和尚 70 大慶,「佛教聯合會」以老和尚功在佛教,特發起港九佛教四眾為老和尚祝壽。而老和尚以「佛教醫院」創院伊始,建院基金缺乏為由,將信眾致送的賀儀及將歷年所積淨資共 5 萬港圓,悉數捐獻給「佛教醫院」,做為建院基金。此後歷年佛聯舉辦法會籌募建院經費,均由老和尚下山主持。

1963 年,秋期傳戒,參加者眾,舊有佛殿「大圓滿覺」不敷應用,老和尚乃動議籌建大雄寶殿。次年,老和尚把寶蓮禪寺的管理架構(佛教舊有制度)改組為董事制,寺內一切事務均以董事的集體意見(董事會決議)為依歸。董事制度的改革,為寶蓮禪寺日後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筏可老和尚生平言語不多,但平易近人,極喜之事,亦不露齒而笑。老和尚雖年逾70日,仍然常隨眾過堂上殿,隨眾飲食,耕耘亦隨眾作務。老和尚自己的修持,每日以持誦《金剛經》為常課,寒暑無間斷,他自奉儉約,律己甚嚴,有餘資則建築堂舍,及創辦佛教教育事業。老和尚在香港弘化數十年,在家、出家四眾皈依弟子數萬人。

1972 年 4 月,老和尚安詳圓寂,世壽 80,僧臘、戒臘 60,著述有《心經講要》、《十善業道經講義》,中英文本均有行世。

廣結佛緣的增秀大和尚
第三任住持
1952 - 1953

增秀大和尚,俗姓黃,1883 年生於廣東開平縣,22 歲立志出家,在肇慶七星巖大覺寺由幢輝大師剃度。同年 12 月,慶雲寺開壇傳戒,增秀法師遂返鼎湖受具足大戒於聰化和尚座下,為比丘戒弟子。

增秀法師隨湛芬法師北上,先後往鎮江金山江天襌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參禪,艱苦修持。

增秀法師後轉往上海華嚴大學,聽月霞法師講《大般若經》。兩年後,增秀法師返回肇慶七星巖大覺寺、鼎湖慶雲寺任知客。

1921 年,38 歲的增秀法師辭鼎湖各職,到香港新界淩雲寺淨修。數名虔信佛教徒聽聞增秀法師的開示,法喜充滿,隨集資購地,建成大埔區最早的佛寺──蘭若園,禮請增秀法師為首任住持。

1952 年,任寶蓮禪寺方丈達 23 年之久的筏可大和尚決意退居,在「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師因齒德俱尊,戒律精嚴,而被寶蓮禪寺僧衆推舉為第三任住持。

1953 年,增秀大和尚辭去寶蓮禪寺住持一職,以便專心發展蘭若園。

1963 年增秀法師將蘭若園改名為定慧寺。

1966 年春,增秀老和尚以84歲的高齡辭去方丈之職,繼任者爲茂蕊法師。

1975 年 1 月,增秀老和尚圓寂,由法海法師舉火荼毘。定慧寺建增公紀念堂,以示紀念。

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弘法安僧的事業,奔波於慶雲寺、蘭若園及大嶼山 寶蓮禪寺間, 廣結佛緣,成就無量善事,接引無量眾生。

善用機遇的慧命大和尚
第四任住持
1972 - 1983

慧命大和尚原藉廣東新會、俗姓張。1972 年 9 月,寶蓮禪寺董事會公選慧命法師為第四代住持。 慧命法師擔任寶蓮禪寺住持期間,致力於建立寶蓮禪寺與海內外各界的關係。

1974 年,日本曹洞宗訪問團訪問寶蓮禪寺,並在寺內舉行哀悼戰爭死難者法會。

1976 年,英聯邦各財長、教廷樞機主持、日本文化團先後訪問寶蓮禪寺,加強了寶蓮禪寺與國際社會及佛教界的聯繫。

1979 年,國內四人幫倒台,慧命大和尚善用機遇,促進香港佛教界與內地佛教團體的交往。當年,寶蓮禪寺組織了第一個香港佛教代表團赴內地訪問,受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人的熱烈歡迎。

1980 年 7 月,中國佛教協會以會長趙樸初為團長的訪問團首次訪問香港。訪問寶蓮禪寺時,為禪寺撰寫對聯:「七重寶樹隨緣現,四色蓮花稱意開」。這兩次互訪被視為兩地佛教界破冰之旅,結束了內地與香港佛教界過去30年中斷往來的局面,對中港兩地宗教門戶的正式開通,有着重要的意義。 慧命大和尚出任寶蓮禪寺住持期間,正值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和尚以開放的態度,推進與內地佛教界及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寶蓮禪寺的發展空間,為日後中國佛教界捐建天壇大佛打下了基礎。

護法金剛聖一大和尚
第五任住持
1983 - 1990

聖一法師,字玄機,俗姓陳,廣東新會人,1922 年 11 月生,19 歲時在蓮花山西竺林剃度出家,隨後至鑽石山志蓮淨苑,聽韋菴法師講《四十二章經》、《怡山發願文》,四年後在韶關南華寺受三壇大戒,戒師為虛雲老和尚。 受戒後,聖一法師住南華寺,為複仁大和尚衣缽侍者,有機緣親近虛云老和尚。一日,老和尚慨歎佛法衰落之時,聖一法師堅定地說,「不會!佛即心,誰能滅心!心不能滅,那又如何滅佛?」

四十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變亂迭起,民不聊生,南華寺面臨著斷糧的危機。聖一法師在虛雲老和尚的鼓勵之下,主動承擔起籌備糧食的重任。他不負重望,在極其艱難的歲月中,確保了寺院米糧的供應,初顯他護法之心。

1945 年,聖一法師離開南華寺,到廣州六榕寺、上海玉佛寺和鎮江焦山定慧寺參學兩年有餘,於1948年回到香港,居「衹園靜室」,誦經修行之餘,經常應邀在不同的道場講經。

1951 年,聖一法師有感於宏揚淨土的人甚多,而禪門冷落,遂發心繼振宗風。隨在冬季,與同參震天、性空、慈祥、明鏡、妙境等法師,於地塘仔「法林襌寺」打襌七。從此以後,聖一法師常在大嶼山、地塘仔、昂平一帶用功參襌,期有數年。

1958 年,虛雲老和尚托人轉告聖一法師,「恐明年汝不復見吾爾。」聖一法師聞即會意,立即回雲居寺求法,為溈仰宗第九代傳人。虛雲老和尚把自己平時使用的紫衣傳給聖一法師,以示溈仰正統傳人。

1960 年,聖一法師在寶蓮禪寺擔任維那及西堂之職,常見一苦行僧在地塘仔和昂平之間的小路上運沙搬石,三年來從不間斷。一日,聖一法師上前詢問:「您常年如此辛苦,到底是為什麽?」苦行僧答道:「起道場。」聖一法師護法之心又一次昇起,把信徒供養的果儀,悉數用以完成苦行僧悟明法師建寺安僧的心願。這就是寶林襌寺的起源。一年後,悟明長老往生,聖一法師住持寶林襌寺。

1979 年,大陸宗教政策落實後,聖一法師朝禮普陀山時,看到殘缺不全的佛菩薩像而心痛,他再次發起護教熱情。對普陀山的修復工作,拉開了聖一法師協助內地各道場重建的帷幕,經他資助而修復的道場有:雲居山真如寺、九華山盧山東林寺、西安臥龍寺、成都昭覺寺、山丹縣大佛寺、五臺山普壽寺等。此外,聖一法師也得無著庵衍純法師幫忙,為全國道場供應金箔,為佛像貼金,使無數佛菩薩像再現金身,聖一法師因而有「護法金剛」之稱譽。

1983 年,寳蓮襌寺推舉聖一法師為第五代住持,秉行古風,領眾熏修,建造大佛,再顯其護法本色。

1990 年,聖一老和尚在寶蓮禪寺退居後,在寶林禪寺興殿堂,行祖訓,禦徒眾,立清規:夏則安居誦經習教,冬則打七參禪,早晚二時課誦,早午二次過堂用齋;日誦兩部《金剛經》,夜坐兩枝靜香;半月誦戒布薩,嚴淨戒律;春耕秋收,出坡種菜,生活清淡恬靜,道場清修;農禪並重,家風遠揚,為世人稱道。

2010 年 8月,老和尚安詳示寂,世壽92歲,僧臘69載,戒臘67秋。

聖一老和尚師從虛雲禪師參禪悟道,有學有修,終身不輟。老和尚終生護法,經他修復的祖師道場,遍及全國,弘法足跡,遍佈海內外,是現代中國佛教復興發展的重要見證人和参與者。聖一老和尚言語不多,但句句中肯,道風高尚,言行盡顯一代禪師風範。

隨緣自在的初慧大和尚
第六任住持
1990 - 2005

初慧法師,俗姓許,出生於1921 年,原籍廣東省番禺縣人氏。7 歲入學讀書,14 歲在寶蓮禪寺隨筏可大和尚出家,法名隆建,字初慧。初慧法師18 歲時在寶蓮禪寺受具足戒,壇上三師為筏可大和尚、茂峰法師和慧雲法師。受戒後,他進入嶼山佛學院修讀二年。1941 年,香港淪陷,初慧法師暫移居湛江市。四年後戰爭結束,初慧法師返回大嶼山淨修。32 歲時嗣法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增秀老和尚座下,賜名「印池」,字「寬慧」。

1990 年開始,初慧法師出任寶蓮禪寺第六代住持。90年代的香港隨著政治前景趨向明朗,以及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全面展開,香港佛教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91 年至1993 年期間,在初慧大和尚的帶領下,寶蓮禪寺先後舉辦了14次大型弘化講座,讓繁忙的都市人毋須遠道到大嶼山,也能聽聞佛法,令佛法更深入人心。

1992 年10 月,初慧大和尚及董事會諸法師組成「迎請佛陀舍利團」,赴斯里蘭卡迎請舍利,由香港佛教聯合會覺光會長敬領兩顆佛陀真身舍利,供奉在天壇大佛基座的第三層紀念堂內。

自1996 年起,初慧大和尚出任大埔定慧寺方丈,弘法度衆,不遺餘力。

2005 年,初慧老和尚卸退寶蓮禪寺住持一職,並經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內地講經說法,教化芸芸眾生。

2015 年11 月,老和尚安詳圓寂,世壽94歲,僧臘80載,戒臘76秋。

初慧老和尚畢生服務於寶蓮常住,誦經念佛,堅持不懈,於佛理深得三味;常勸勉大眾勤修忍辱波羅密,隨緣度化眾生。

成就卓越的智慧大和尚
第七任住持
2005 - 2015

釋智慧法師,南海西樵人,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榮譽會長,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新界鄉議局執行委員,大澳鄉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智慧法師三歲自南海家鄉來港,居於寶蓮禪寺。1941 年12 月8 日香港淪陷。1942 年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大嶼山縱隊進入大嶼山抗日,寶蓮禪寺全力支持抗戰。法師當過大嶼山抗日游擊隊秘密義務通訊員,為游擊隊報告敵軍行動。和平後,智慧法師留在寺內放牛、擔水、運柴,至三十歲(1963 年)那年依筏可大和尚出家,1966 年開始出任寶蓮禪寺董事。

1964 年,由於時任住持筏可大和尚身體不適,智慧法師代其策劃及推動籌建新大雄寶殿,至1970年竣工落成開光。1976年籌建大嶼山第一所中學──佛教筏可紀念中學。1979 年,組織「港澳佛教界代表團」訪問北京,恢復港澳與祖國中斷了30 年宗教界聯繫,這被各界視為宗教界的「破冰之旅」。1980 年,開始「天壇大佛」的籌建,並出任籌建大佛工程召集人。「天壇大佛」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於1993 年落成開光。

1983 年,智慧法師出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名譽顧問,1991年開始擔任該會董事,及後於2001年為總務主任,2011年出任副會長,至2015年1月獲推選擔任第六十一屆會長。1990年開始,智慧法師通過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在中國佛教協會的協助下,投入祖國希望工程建設,先後助建希望學校300 多間,救助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重返校園。

1997 年法師當選為第九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後於2002 年連任第十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2000 年至2011年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法師為離島區議會議員。

2005 年,正值寶蓮禪寺開山百周年紀念,經退居法師初慧和尚印可,並由兩序大眾推舉,智慧法師榮任寶蓮禪寺第七代住持。

1990 年,智慧法師獲香港政府頒 B.H. 社會服務勳銜;1996 年獲頒 M.B.E. 英帝國員佐勳章;回歸後,於2005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 BBS 銅紫荊星章,智慧法師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僧人;2015年獲頒授 SBS 銀紫荊星章。

2012 年,智慧法師獲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揚法師對佛學的貢獻。

2019年7月13日,智慧法師功行圓滿,安詳捨報,世壽八十六,僧臘五十六夏,戒臘五十六秋。

1990 年
B.H. 社會服務勳銜
1996 年
M.B.E. 英帝國員佐勳章
2005 年 7 月
BBS 銅紫荊星章
致力於佛教教育的凈因大和尚
第八任住持
2015 - 現在

凈因法師,曾擔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及博士生導師,香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總監、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所長、中國佛教協會名譽理事、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已出版《六祖壇經導讀及譯注》、《金剛經‧心經導讀及譯注》、《淨土三經導讀及譯注》等專著,在PLoS One ,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並在《香港佛教》、《世界佛教》、《溫暖人間》、《佛門》、《澳門佛教》、《明報》、《大公報》、《中國宗教》、《法音》、《信報財經月刊》、《覺群》、《國學新視野》、《瞭望‧東方週刊》等雜誌上發表200多各類文章。

一、教育

1979年9月-1982年7月 :江蘇省泰興中學就讀高中
1982年11月-1983年11月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僧伽培訓班畢業
1984年7月-1986年9月 :北京中國佛學院修讀大乘佛教
1986年11月-1988年9月 :斯里蘭卡聖法寺佛學院修讀巴厘文、南傳佛教
1988年9月-1991年7月 :斯里蘭卡巴厘語大學修讀巴厘文、南傳佛教
1990年1月-1990年12月 :斯里蘭卡克拉尼亞大學巴厘語佛學研究生院修讀佛學高級文憑證書
1991年1月-1991年12月 :斯里蘭卡克拉尼亞大學巴厘語佛學研究生院修讀佛學文學碩士學位
1992年7月-1994年11月 :斯里蘭卡克拉尼亞大學巴厘語佛學研究生院修讀佛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5年9月-2001年7月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系修讀佛學博士學位

二、主編、統籌書籍

總策劃 :《三合一十全人格教育系列兒童繪本》 (新雅, 2009) (此套繪本獲中國2009年「冰心兒童圖書獎」)
編委:《乾隆大藏經》 (排印勘正句讀本, 中國書店, 2009)
主編:《敦煌心靈之旅》 (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4)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編委:《佛教與人生叢書》 (香港大學, 2003) 總策劃及主編:英國中小學佛學教科書 (英文版) (一套四冊, 第一、二冊已出版, 倫敦, 2001) (英國有四千多個大中小學採用此書為佛學教課書)
副主編:《簡明標點大藏經》 (華僑出版社, 北京, 1998)

三、已出版書藉

《金剛經‧心經導讀及譯注》(中華書局, 2013)
《淨土三經導讀及譯注》 (中華書局, 2013)
《六祖壇經導讀及譯注》 (香港:中華書局, 2012)
《有佛法就有辦法》 (香港:天地, 2012)
《逆境中的從容》 (天地, 2010),(中華書局, 2011)
《安忍精進》 (天地, 2009),(中華書局, 2011)
《三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新雅, 2009)
《神鼠傲傲》 (新雅, 2009)
《為水而戰》 (新雅, 2009)
《佛智今用》 (天地, 200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心經簡林》 (天地, 2007)
《佛教的孝道觀》 (東蓮, 2007)
《愚子心耕》 (東蓮, 2006)
《一念之間》 (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5),(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捨己為人》 (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4),(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快樂之門》 (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5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果與因》 (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4),(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隨緣自在》 (香港:東蓮覺苑, 2006)
《煩惱化菩提》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
《干戈化玉帛》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五戒的現代意義》(上、中、下冊) (香港:東蓮覺苑, 2002-04)
《佛學教科書》第二冊 (英文版, 英國中學佛學教科書) (倫敦 Science, 2001)
《佛學教科書》第一冊 (英文版, 英國小學佛學教科書) (倫敦 Science, 2000)
《標點百丈清規》(華僑出版社, 北京,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