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百载宝莲
- 历代住持
下文略述宝莲禅寺八任方丈的生平简历和他们作出的主要贡献。
1906 年,大悦丶顿修和悦明三位禅师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江天襌寺辗转游历至香港大屿山,喜见群山围绕,灵气馥郁,高山中有一大片平原。虽然长满荆棘荒草丶人迹罕见,却清幽宁静,是为最宜修行办道的地方。於是三位禅师於是披荆斩棘,建小石室,开山种地,自耕自食,用功修道。其後,出家僧众向往这清幽之地,闻风而至,合力盖搭大茅蓬,故初期命名为「大茅蓬」。大茅蓬成为宝莲禅寺的雏型,香港禅门十方丛林的规范也从此创立。後人把这幅平原名为「昂平」。
1924 年,纪修和尚由金山江天襌寺来港,被大悦丶顿修丶悦明三位禅师及大众礼请主持「大茅蓬」,是时,「大茅蓬」改名为宝莲禅寺。大悦丶顿修丶悦明三位禅师成为宝莲禅寺的开山祖师,纪修和尚为宝莲禅寺第一任住持。
在香港佛教近代史上,大悦丶顿修丶悦明三位禅师最早将近代江浙丛林制度带入香港,从而奠定了香港佛教「农禅生活」的模式,开辟了香港近代佛教丛林的先河。香港佛教也由此道接千载,传播至今。宝莲禅寺在近百年香港佛教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纪修和尚自 1924 年被推选为宝莲禅寺第一任方丈以来,效法金山江天襌寺的清规制度,招贤纳众,开山种地,置法器,同耕同修。前来襌寺的共住同参僧众渐渐增多,纪修和尚遂扩建大木屋为禅堂,每天坐禅跑香,一切清规仪轨,悉依金山江天襌寺规范。「农禅生活」的模式在香港生根。
佛教初传香江,建立清净僧团,续佛慧命,成为佛教界的头等大事。1925 年秋天,纪修和尚依循祖制,在宝莲禅寺初次举行传戒法会。1928 年,纪修大和尚兴建旧大雄宝殿「大圆满觉」,供奉释迦牟尼大佛及迦叶丶阿难二尊者金像。兴建大殿时,山中各小静室出家二众齐心合力铺设阶砖,为十方丛林各尽一分力量。1929 年又陆续增建方丈室丶客堂丶五观堂等。纪修大和尚经过数年的悉心经营,禅寺基本设施齐备,仰慕道风而登山归依出家衆络绎不绝。
纪修和尚於 1930 年秋期传戒圆满後退居,专心修行。1938 年往生,火化後,得舍利子一小杯,如芝麻黑色。
在香港「茅蓬佛教」时期,纪修大和尚主要贡献包括开启宝莲禅寺秋季传戒法会的先河,续佛慧命;建「大圆满觉」丶五观堂丶方丈室和客房,使得禅寺初具规模。分散的茅蓬以宝莲禅寺为核心,渐渐形成了统一的「茅蓬佛教」中心;效法金山江天寺的清规制度,开山种地,自耕自食,坐禅跑香,常年不缀, 香港佛教向着以禅宗为主要流派的方向演化。
筏可大和尚於 1893 年 11 月 15 日出生,俗家姓李,名宝生,是广东省南海县人,出家後法名昌其,字印载,号筏可。
1912 年,筏可 20 岁时决意出家,在西江鼎湖庆云寺依鉴航大师求请剃度出家。同年冬天,鼎湖山传戒,他依谷琳老和尚受具足戒,之後入丈室任谷琳老和尚侍者。翌年,老和尚赐法号筏可,并先後任客堂丶库房等职务。
1924 年,筏可法师游历至香港,在青山屯门樨香园附近建一静室「如是居」。筏可法师在「如是居」坐禅阅经,颇受清静法乐。翌年,升座讲经,听者欣然。
至1930 年,宝莲禅寺开山住持纪修老和尚,於秋期传戒完满後退居。纪修老和尚与观清丶妙参丶显奇等诸山长老一道,恭请筏可法师出主宝莲襌寺法席。筏可法师辞不获已,以责无旁贷,遂膺重任。当新旧住持交接时,移交款项仅 22.4 元港币,而当时宝莲禅寺常住众数十,僧多粥少,维护至为艰难。
筏可法师出任住持後,着手筹建十方丛林。相继兴建禅堂丶客堂丶地藏殿丶真香阁丶指月堂丶韦驮殿丶弥勒殿丶般若堂丶清心堂丶妙德楼丶爱道堂等殿宇楼阁。与此同时,筏可大和尚领众冬参夏学,讲教参禅,并依祖师规范,农禅并重,及依例三年传戒一次,以续佛门慧灯。筏可法师建寺安僧,立规训众,办学兴教,为宝莲禅寺後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3 年,青山寺开山住持显奇老和尚圆寂,监寺了幻法师及两序大众,礼请筏可法师出任青山寺住持。自此,筏可法师同时兼任青山寺和宝莲禅寺住持。
1934 年,筏可法师在大屿山创办「屿山佛学院」,延请留港法师丶居士任教,培育僧才。
1938 年,鼎湖山庆云寺两序推选住持,筏可法师出任庆云寺住持。
1941 年,香港沦陷,大众多往内地逃难。大屿山和青山大众发生缺粮危机,筏可法师为解决危机,请命化缘,远赴广州湾(即今日湛江)讲《弥陀经》,化得5000港元汇回,度过粮荒。
1942 年,筏可法师第二次住持青山禅寺,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创办了一所青山佛教义学院,培育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童,抗日战争结束後,更扩充校舍,增加设备,礼聘优秀教师。由於办学成绩优良,佛学院成为香港政府津贴经费的学校。其後,筏可法师又将他历来所积净资,捐献出来筹办大澳义学。
1945 年,香港光复。筏可法师继海仁丶倓虚丶茂峰丶显慈诸法师之後,担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连任四次。1952 年,筏可大和尚辞去宝莲禅寺方丈一职,退居「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师被推举为宝莲禅寺第三任住持。
1953 年筏可大和尚复任住持。
1956 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改董事制,筏可老和尚为首任董事长。
1958 年,《大屿山志》出版,该书对大屿山佛教寺院与名胜作了全面考察,收录了当时的大德居士事迹和艺文创作。
1962 年,适逢老和尚 70 大庆,「佛教联合会」以老和尚功在佛教,特发起港九佛教四众为老和尚祝寿。而老和尚以「佛教医院」创院伊始,建院基金缺乏为由,将信众致送的贺仪及将历年所积净资共 5 万港圆,悉数捐献给「佛教医院」,做为建院基金。此後历年佛联举办法会筹募建院经费,均由老和尚下山主持。
1963 年,秋期传戒,参加者众,旧有佛殿「大圆满觉」不敷应用,老和尚乃动议筹建大雄宝殿。次年,老和尚把宝莲禅寺的管理架构(佛教旧有制度)改组为董事制,寺内一切事务均以董事的集体意见(董事会决议)为依归。董事制度的改革,为宝莲禅寺日後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筏可老和尚生平言语不多,但平易近人,极喜之事,亦不露齿而笑。老和尚虽年逾70日,仍然常随众过堂上殿,随众饮食,耕耘亦随众作务。老和尚自己的修持,每日以持诵《金刚经》为常课,寒暑无间断,他自奉俭约,律己甚严,有馀资则建筑堂舍,及创办佛教教育事业。老和尚在香港弘化数十年,在家丶出家四众皈依弟子数万人。
1972 年 4 月,老和尚安详圆寂,世寿 80,僧腊丶戒腊 60,着述有《心经讲要》丶《十善业道经讲义》,中英文本均有行世。
增秀大和尚,俗姓黄,1883 年生於广东开平县,22 岁立志出家,在肇庆七星岩大觉寺由幢辉大师剃度。同年 12 月,庆云寺开坛传戒,增秀法师遂返鼎湖受具足大戒於聪化和尚座下,为比丘戒弟子。
增秀法师随湛芬法师北上,先後往镇江金山江天襌寺丶常州天宁寺丶宁波天童寺参禅,艰苦修持。
增秀法师後转往上海华严大学,听月霞法师讲《大般若经》。两年後,增秀法师返回肇庆七星岩大觉寺丶鼎湖庆云寺任知客。
1921 年,38 岁的增秀法师辞鼎湖各职,到香港新界凌云寺净修。数名虔信佛教徒听闻增秀法师的开示,法喜充满,随集资购地,建成大埔区最早的佛寺──兰若园,礼请增秀法师为首任住持。
1952 年,任宝莲禅寺方丈达 23 年之久的筏可大和尚决意退居,在「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师因齿德俱尊,戒律精严,而被宝莲禅寺僧衆推举为第三任住持。
1953 年,增秀大和尚辞去宝莲禅寺住持一职,以便专心发展兰若园。
1963 年增秀法师将兰若园改名为定慧寺。
1966 年春,增秀老和尚以84岁的高龄辞去方丈之职,继任者爲茂蕊法师。
1975 年 1 月,增秀老和尚圆寂,由法海法师举火荼毗。定慧寺建增公纪念堂,以示纪念。
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弘法安僧的事业,奔波於庆云寺丶兰若园及大屿山 宝莲禅寺间, 广结佛缘,成就无量善事,接引无量众生。
慧命大和尚原藉广东新会丶俗姓张。1972 年 9 月,宝莲禅寺董事会公选慧命法师为第四代住持。 慧命法师担任宝莲禅寺住持期间,致力於建立宝莲禅寺与海内外各界的关系。
1974 年,日本曹洞宗访问团访问宝莲禅寺,并在寺内举行哀悼战争死难者法会。
1976 年,英联邦各财长丶教廷枢机主持丶日本文化团先後访问宝莲禅寺,加强了宝莲禅寺与国际社会及佛教界的联系。
1979 年,国内四人帮倒台,慧命大和尚善用机遇,促进香港佛教界与内地佛教团体的交往。当年,宝莲禅寺组织了第一个香港佛教代表团赴内地访问,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热烈欢迎。
1980 年 7 月,中国佛教协会以会长赵朴初为团长的访问团首次访问香港。访问宝莲禅寺时,为禅寺撰写对联:「七重宝树随缘现,四色莲花称意开」。这两次互访被视为两地佛教界破冰之旅,结束了内地与香港佛教界过去30年中断往来的局面,对中港两地宗教门户的正式开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慧命大和尚出任宝莲禅寺住持期间,正值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和尚以开放的态度,推进与内地佛教界及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宝莲禅寺的发展空间,为日後中国佛教界捐建天坛大佛打下了基础。
圣一法师,字玄机,俗姓陈,广东新会人,1922 年 11 月生,19 岁时在莲花山西竺林剃度出家,随後至钻石山志莲净苑,听韦庵法师讲《四十二章经》丶《怡山发愿文》,四年後在韶关南华寺受三坛大戒,戒师为虚云老和尚。 受戒後,圣一法师住南华寺,为复仁大和尚衣钵侍者,有机缘亲近虚云老和尚。一日,老和尚慨叹佛法衰落之时,圣一法师坚定地说,「不会!佛即心,谁能灭心!心不能灭,那又如何灭佛?」
四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变乱迭起,民不聊生,南华寺面临着断粮的危机。圣一法师在虚云老和尚的鼓励之下,主动承担起筹备粮食的重任。他不负重望,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确保了寺院米粮的供应,初显他护法之心。
1945 年,圣一法师离开南华寺,到广州六榕寺丶上海玉佛寺和镇江焦山定慧寺参学两年有馀,於1948年回到香港,居「只园静室」,诵经修行之馀,经常应邀在不同的道场讲经。
1951 年,圣一法师有感於宏扬净土的人甚多,而禅门冷落,遂发心继振宗风。随在冬季,与同参震天丶性空丶慈祥丶明镜丶妙境等法师,於地塘仔「法林襌寺」打襌七。从此以後,圣一法师常在大屿山丶地塘仔丶昂平一带用功参襌,期有数年。
1958 年,虚云老和尚托人转告圣一法师,「恐明年汝不复见吾尔。」圣一法师闻即会意,立即回云居寺求法,为沩仰宗第九代传人。虚云老和尚把自己平时使用的紫衣传给圣一法师,以示沩仰正统传人。
1960 年,圣一法师在宝莲禅寺担任维那及西堂之职,常见一苦行僧在地塘仔和昂平之间的小路上运沙搬石,三年来从不间断。一日,圣一法师上前询问:「您常年如此辛苦,到底是为什麽?」苦行僧答道:「起道场。」圣一法师护法之心又一次升起,把信徒供养的果仪,悉数用以完成苦行僧悟明法师建寺安僧的心愿。这就是宝林襌寺的起源。一年後,悟明长老往生,圣一法师住持宝林襌寺。
1979 年,大陆宗教政策落实後,圣一法师朝礼普陀山时,看到残缺不全的佛菩萨像而心痛,他再次发起护教热情。对普陀山的修复工作,拉开了圣一法师协助内地各道场重建的帷幕,经他资助而修复的道场有:云居山真如寺丶九华山卢山东林寺丶西安卧龙寺丶成都昭觉寺丶山丹县大佛寺丶五台山普寿寺等。此外,圣一法师也得无着庵衍纯法师帮忙,为全国道场供应金箔,为佛像贴金,使无数佛菩萨像再现金身,圣一法师因而有「护法金刚」之称誉。
1983 年,寳莲襌寺推举圣一法师为第五代住持,秉行古风,领众熏修,建造大佛,再显其护法本色。
1990 年,圣一老和尚在宝莲禅寺退居後,在宝林禅寺兴殿堂,行祖训,御徒众,立清规:夏则安居诵经习教,冬则打七参禅,早晚二时课诵,早午二次过堂用斋;日诵两部《金刚经》,夜坐两枝静香;半月诵戒布萨,严净戒律;春耕秋收,出坡种菜,生活清淡恬静,道场清修;农禅并重,家风远扬,为世人称道。
2010 年8 月,老和尚安详示寂,世寿92岁,僧腊69载,戒腊67秋。
圣一老和尚师从虚云禅师参禅悟道,有学有修,终身不辍。老和尚终生护法,经他修复的祖师道场,遍及全国,弘法足迹,遍布海内外,是现代中国佛教复兴发展的重要见证人和参与者。圣一老和尚言语不多,但句句中肯,道风高尚,言行尽显一代禅师风范。
初慧法师,俗姓许,出生於1921 年,原籍广东省番禺县人氏。7 岁入学读书,14 岁在宝莲禅寺随筏可大和尚出家,法名隆建,字初慧。初慧法师18 岁时在宝莲禅寺受具足戒,坛上三师为筏可大和尚丶茂峰法师和慧云法师。受戒後,他进入屿山佛学院修读二年。1941 年,香港沦陷,初慧法师暂移居湛江市。四年後战争结束,初慧法师返回大屿山净修。32 岁时嗣法於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增秀老和尚座下,赐名「印池」,字「宽慧」。
1990 年开始,初慧法师出任宝莲禅寺第六代住持。90年代的香港随着政治前景趋向明朗,以及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全面展开,香港佛教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1 年至1993 年期间,在初慧大和尚的带领下,宝莲禅寺先後举办了14次大型弘化讲座,让繁忙的都市人毋须远道到大屿山,也能听闻佛法,令佛法更深入人心。
1992 年10 月,初慧大和尚及董事会诸法师组成「迎请佛陀舍利团」,赴斯里兰卡迎请舍利,由香港佛教联合会觉光会长敬领两颗佛陀真身舍利,供奉在天坛大佛基座的第三层纪念堂内。
自1996 年起,初慧大和尚出任大埔定慧寺方丈,弘法度衆,不遗馀力。
2005 年,初慧老和尚卸退宝莲禅寺住持一职,并经常在新加坡丶马来西亚和内地讲经说法,教化芸芸众生。
2015 年11 月,老和尚安详圆寂,世寿94岁,僧腊80载,戒腊76秋。
初慧老和尚毕生服务於宝莲常住,诵经念佛,坚持不懈,於佛理深得三味;常劝勉大众勤修忍辱波罗密,随缘度化众生。
释智慧法师,南海西樵人,曾任香港佛教联合会荣誉会长,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新界乡议局执行委员,大澳乡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智慧法师三岁自南海家乡来港,居於宝莲禅寺。1941 年12 月8 日香港沦陷。1942 年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大屿山纵队进入大屿山抗日,宝莲禅寺全力支持抗战。法师当过大屿山抗日游击队秘密义务通讯员,为游击队报告敌军行动。和平後,智慧法师留在寺内放牛丶担水丶运柴,至三十岁(1963 年)那年依筏可大和尚出家,1966 年开始出任宝莲禅寺董事。
1964 年,由於时任住持筏可大和尚身体不适,智慧法师代其策划及推动筹建新大雄宝殿,至1970年竣工落成开光。1976年筹建大屿山第一所中学──佛教筏可纪念中学。1979 年,组织「港澳佛教界代表团」访问北京,恢复港澳与祖国中断了30 年宗教界联系,这被各界视为宗教界的「破冰之旅」。1980 年,开始「天坛大佛」的筹建,并出任筹建大佛工程召集人。「天坛大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於1993 年落成开光。
1983 年,智慧法师出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名誉顾问,1991年开始担任该会董事,及後於2001年为总务主任,2011年出任副会长,至2015年1月获推选担任第六十一届会长。1990年开始,智慧法师通过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协助下,投入祖国希望工程建设,先後助建希望学校300 多间,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
1997 年法师当选为第九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後於2002 年连任第十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至2011年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法师为离岛区议会议员。
2005 年,正值宝莲禅寺开山百周年纪念,经退居法师初慧和尚印可,并由两序大众推举,智慧法师荣任宝莲禅寺第七代住持。
1990 年,智慧法师获香港政府颁 B.H. 社会服务勋衔;1996 年获颁 M.B.E. 英帝国员佐勋章;回归后,于2005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 BBS 铜紫荆星章,智慧法师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僧人;2015年获颁授 SBS 银紫荆星章。
2012 年,智慧法师获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扬法师对佛学的贡献。
2019年7月13日,智慧法师功行圆满,安详舍报,世寿八十六,僧腊五十六夏,戒腊五十六秋。
B.H. 社会服务勋衔
M.B.E. 英帝国员佐勋章
BBS 铜紫荆星章
凈因法师,曾担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香港珠海学院佛学研究中心总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学科专家。已出版《六祖坛经导读及译注》、《金刚经‧心经导读及译注》、《净土三经导读及译注》等专著,在PLoS One ,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香港佛教》、《世界佛教》、《温暖人间》、《佛门》、《澳门佛教》、《明报》、《大公报》、《中国宗教》、《法音》、《信报财经月刊》、《觉群》、《国学新视野》、《瞭望‧东方周刊》等杂志上发表200多各类文章。
一、教育
1979年9月-1982年7月 :江苏省泰兴中学就读高中
1982年11月-1983年11月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僧伽培训班毕业
1984年7月-1986年9月 :北京中国佛学院修读大乘佛教
1986年11月-1988年9月 :斯里兰卡圣法寺佛学院修读巴利文、南传佛教
1988年9月-1991年7月 :斯里兰卡巴利语大学修读巴利文、南传佛教
1990年1月-1990年12月 :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生院修读佛学高级文凭证书
1991年1月-1991年12月 :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生院修读佛学文学硕士学位
1992年7月-1994年11月 :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生院修读佛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2001年7月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宗教系修读佛学博士学位
二、主编、统筹书籍
总策划 :《三合一十全人格教育系列儿童绘本》 (新雅, 2009) (此套绘本获中国2009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编委:《乾隆大藏经》 (排印勘正句读本, 中国书店, 2009)
主编:《敦煌心灵之旅》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4)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编委:《佛教与人生丛书》 (香港大学, 2003)
总策划及主编:英国中小学佛学教科书 (英文版) (一套四册, 第一、二册已出版, 伦敦, 2001) (英国有四千多个大中小学采用此书为佛学教课书)
副主编:《简明标点大藏经》 (华侨出版社, 北京, 1998)
三、已出版书藉
《金刚经‧心经导读及译注》(中华书局, 2013)
《净土三经导读及译注》 (中华书局, 2013)
《六祖坛经导读及译注》 (香港:中华书局, 2012)
《有佛法就有办法》 (香港:天地, 2012)
《逆境中的从容》 (天地, 2010),(中华书局, 2011)
《安忍精进》 (天地, 2009),(中华书局, 2011)
《三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新雅, 2009)
《神鼠傲傲》 (新雅, 2009)
《为水而战》 (新雅, 2009)
《佛智今用》 (天地, 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心经简林》 (天地, 2007)
《佛教的孝道观》 (东莲, 2007)
《愚子心耕》 (东莲, 2006)
《一念之间》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舍己为人》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4),(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快乐之门》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5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果与因》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4),(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随缘自在》 (香港:东莲觉苑, 2006)
《烦恼化菩提》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
《干戈化玉帛》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五戒的现代意义》(上、中、下册) (香港:东莲觉苑, 2002-04)
《佛学教科书》第二册 (英文版, 英国中学佛学教科书) (伦敦 Science, 2001)
《佛学教科书》第一册 (英文版, 英国小学佛学教科书) (伦敦 Science, 2000)
《标点百丈清规》(华侨出版社, 北京, 1998)